教具運用與班級經營(下載DOC檔)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英語系92級黃美娟、李淑敏、葉莉娟

 

前言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把抽象的觀念傳達給學生了解,除了口頭上的講述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師如何運用教具的輔助來幫助學生理解,但運

用教具並非如此簡單,為何教具運用能幫助教學?運用教具與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何關聯?,要如何在適當的時機下運用哪些正確的教具,才能達

到教學的效果?這便是我們以下想要探討的問題 

教具運用理論

        根據國內學者黃世傑教授在其「談媒體教學之發展及其研究」一文中提到,傳播學者 Schramm 1979)曾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就

是訊源,學生是接受者,為了適當傳達訊息,並避免不必要的干擾,教師應了解學習者背景,為學生準備充分經驗領域內之教材,運用適當

傳播工具,將訊息轉至接受者,使其產生正確的訊息譯碼。訊息的傳播必須藉由傳播者將訊源(source)傳出來的訊息加以處理、編碼,再經由

視、聽、觸、味、嗅等五種管道,送達受訊者,這正是Berlo(l960)所提出的 SMCR傳播模式。(黃世傑,1996)

        而視聽教育學者戴爾(Dalel967)依據布魯納(Bruner)認知學習的三種表徵時期:動作表徵時期、影像表徵時期、和符號徵時期,而將媒

體學習經驗設計成經驗的金字塔(Cone 0f Experience)經驗塔說明了學習過程是由具體而抽象、循序漸進。其中,動作表徵期主以「由做中學」

的經驗,包括直接或有目的的經驗、設計的經驗、演劇的經驗及示範;影像表徵期,以「由觀察中學」的經驗,有參觀、展覽、電視、電

影、錄音或廣播或靜畫;最高層次是符號表徵期,以「由思考中學」的經驗為主,分別為視覺符號、口述符號。(黃世傑,1996)

        在任何的媒體教具教學情境中,都需要有訊息的傳播。通常這裡的訊息指的是學科的內容,但也可能是包括給學習者的指導,與課程相

關的問題、練習題的解答或其它相關資料等。

        第一個傳播過程的模式是由夏農(Claude E. Shannon)所發展的,後來,他和韋佛(Warren Weaver)二人共同研究,發展出一套Shannon-

-Weaver模式用來確保良好的傳播效果,以達到良好的有效教學,也可用來分析教學傳播情境。

        其代表的意義是:先由訊源選擇一個訊息 這個訊息必須轉化成訊號傳送出去,訊號為學習者接收再轉化成訊息 訊息就到達了目的地---

個學生的腦子。

       心理學者布魯納(Jerome Bruner),所提出的教學理論中建議教學時最好由直接的經驗(具體的)到圖像描述的經驗(例如圖畫和影片),再到象

徵性的描述(例如文字)的順序來進行。他進一步指出:學習者接觸教材時若按上述的順序,對達成該項學習的精熟程度有直接的助益。Bruner

指出這套理論不僅限於兒童,它適用於各種學習者。當一個成人學習者學習某件事,而他並沒有任何相關的經驗時,最好的教學程序是依循

由真實的經驗到圖像的描述,再到象徵性或抽象的說明,這種順序學習最可能成功。

        從媒體發展的歷史來看,改進具體和抽象學習經驗問的平衡關係,曾經是運用媒體教學的關鍵性理由。但是,近代的研究者懷疑早期的

學者所提出的媒體間的差異性。各種不同的媒體和方法間的具體與抽象關係,及其教學效果,已不再如我們過去所了解的那麼明確,大部分

的教材都用不同程度的真實性與抽象整合的方式來呈現。例如,動態的媒體和幻燈捲片(靜畫)都可以配合字幕或口頭說明(口頭符號)。在某些

情況下,圖畫(視覺符號)比逼真的照片(靜畫)更有效果。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習者的回應(視聽刺激的反應,無論是心智的處理過程

或是實際的練習回答),與所運用的教學媒體本質都一樣重要。不論一種呈現方法的外表具有多大的吸引力,最後的試金石還是學習者的反應

和表現。教師必須不斷地在具體的學習經驗和有限的時間二者間作選擇與決定。一般來說,在Dale的「經驗金字塔」中向上移時,越抽象的

媒體,越能將更多的資訊濃縮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在學生參與直接而有目的的經驗,經設計的經驗,或參與演戲劇的經驗等情況,都需花

很多的時間。而同樣的資訊利用影片、錄音帶、系列的視覺符號或一連串的口語符號……等方式呈現時,所花費的時間要少的多。例如,一

次戶外教學可提供具體程度相當高的學習經驗,但須運用大量的教學時間;而將一捲描述相同戶外旅行經驗的錄影帶,呈現給學生看時,只需

用很短的時間和花較少的精力就能完成。

        教師還同時必須判斷學習經驗是否適合學生的背景經驗。利用印刷物或口語的方法(在具體到抽象連續圖和金字塔的頂端)可在最短時間

內呈現最多的資訊。但是若學生缺乏處理口語符號的必備經驗和知識,在呈現資訊所節省的時間反而變成了學習時間的浪費。教師可從學生

回應的分析了解教學方法是否適合學習者的背景,若學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這個教學的經驗就是合適的。如同Dale所指出,他的經驗金字

塔模式(雖只是複雜關係的簡化圖),可作為分析教學媒體與方法的特性及如何有效運用媒體的實用性指引。

        Dale亦主張:若學習者要能有效地運用更多的抽象教學活動,他們必須先建立有許多具體經驗的庫存,這樣他們才能對抽象符號描述的

現實賦予意義。Dale的經驗金字塔中顯現具體的圖像的和抽象的,在學習上的認知難易度,應以具體的>圖像的>抽象的。實際上的具體程

度則是實物>模型>影片>幻燈片>平面圖>圖解>文字。

 

教學情境與教具的使用情形:

---能使教學主題便明瞭、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更容易進行

      我們知道有效的班級經營與班級管理能醞釀出良好的學習氣氛,一旦有良好的班級秩序,教學效果則事半功倍,對教學品質亦有好的助

益。教具的使用與設計會考慮到教學計劃與教學活動的流程,再者,教具即是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配合教學,使教師更方便、更能專注於指

導學生,教具在教案設計上有輔佐活動流程的進行,因此,教師要用許多據不同活動性質的教具來班級,根據教師和學生的特質選擇適合的

教具。對教學對象國小,國中還是高中有不同的教具使用,即,對學生的心理、性情等要有一定的理解。

       一位成功的教師在教學上能充份準備教學工作,在進行教學流程轉換時能讓學生不偏掉注意力,利用教具方面能提供適合學生興趣、能

力的活動。反之,一位遭遇教室管理困難的老師,則是準備不週全、教學過程不流暢、不能維持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要仔細去設計教材、

教案時,需儘量使教學生動有趣,那麼班級秩序與班級管理的回質就不在話下,使課程教學情境歡樂並較能提昇教學品質,因此教具在配合

各科學科時,在教具的使用方面的考量有: 

1.                    能適合學生的能力與興趣,即考量到學生的年級、偏好活動型式與所教課程的需要。

2.                    思量班級活動的轉換流暢度。

3.                    幫助教師進行活動、使教師講解活動時能有詳細而清楚的說明。 

 

---教具使用應注意事項、教具的展示方法 

    教師教學時,使用教具比不使用教具效果較高;有了教具的輔助,學生容易了解課文的內容,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假若教

具運用不當,反而會減低了教具應有的效果。譬如上社會科美術方面:一下子要學生準備拿起身邊的畫筆工具,同時又展示出兩旁要進行掌

析的作品評量,教室前的講台又播放出某某藝術家的一生故事,又有前幾屆學生的作品畫冊要看,教師在教具使用方面沒能顧及學生反應,

一下子使用數種教具,這樣教具準備過多,教師則被教具弄得手忙腳亂,不能靈活的使用它們,反而被它們所支配了;又如教具呈現的時機

不當,不但易使學生莫名其妙,甚至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具必須妥善的準備與細心的使用。

 

---輔助教具的種類、用途與展示範例:

教具可包括:圖示,表格,海報,照片,黑板,幻燈片,投影機與投影片、錄影帶/機與錄音帶/機,地圖,實物等等。(Albert J Vasile, 186)

一份心理學家在教學的統計數字上表示,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習者能透過視覺來達到良好的吸收效果,百分之十一的則傾向透過聽覺來學習。

(190) 在教學情境上,愈多的感官運用,則學習效果愈好,吸收與記憶?的利用也能愈強。

如就國高中教具能配合學科的使用方面,


1 舉例就數學應用題練習演算方面,如能在課堂上教學數學或社會科時,能以實際圖表來說明即能使學生對這主題印象深刻。(見下圖:為根

   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調查顯示)

 

 

 

 

 

 

 

少許的表格、圖片、統計圖的使用、電影與幻燈片等等的教具,不論是在教室課堂內或是工商演說報告中,能使一個平凡的講演轉變為一次

成功的演示。而就教師來說,一堂課室教學中的教師就像是舞台上的巨星,要能傳遞表演內容的精隨並能獲得學生的掌聲與喝采。

2 自然科方面:如地科而言,宇宙的形成現象、地球、岩石的形成等,可透過錄影帶或實物來呈現,使學生有親近地球,認識地球的感覺。

   在自然科學教室中,教具或設備的使用必須讓學生有實地操作觸摸的機會,教師利用教具的說明更能使操流程順暢,學生忙著參與教師所

   設計的活動,便能自行做好教室管理。

3 語文科:如英文方面,如flashcard的使用,課內以海報製造而成的對話練習,自製錄音帶提昇學生聽力訓練,在課堂氣氛的營運上也有一定

   的效果,如國文科可以帶詩意的音樂來開場白,使學上能感受到上課預進行的內容主題,組別計分圖的使用增進學生的參與動機,組別標

   籤等,有利教師實行小組討論與小組競賽活動,配合教師自行剪輯的影音光碟,還能簡介何謂西方的文化禮節。另外,教具也能包括教師

   自製的電腦影音效果,來提昇學生學習動機。 (下圖為自行設計的flash 互動英文單字學習)

 

 

 

 

 

 

( 單字flash: 運用軟體設計成滑鼠滑過即出現英文單字的flashhum/soda/tiny)

範例一:

 

 

 

 

 

範例二:

 

 

 

 

 

 

 

 

(自製的繞口令flash:當滑鼠滑過並按下圖中的單字時,電腦畫面會呈現單字的英文單字及動畫)

        此外,網路上亦能許許多多的教學網站,教師亦能多加利用成為學生學習的動機來源;學生在課堂上能被教師的教學內容所吸引,亦是

掌控班級秩序的方法之一。 

4 社會科史地公方面:教師指示棒、地理地圖、投影片、歷史錄影帶、相關的歷史遊戲等,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在教具需要傳閱

   時,必需注意的是,假設教師所準備的教具需要傳給每一位同學觀賞,如能一次傳閱所有教師所準備的實物會比教師在演講或解釋課堂內

   容時再一個一個傳閱的情況會更好,即每次慢慢接收一個實物容易打亂學生對教師演說內容的注意力。同樣的,圖片的展現情況則是教師

   最好能利用一個黑板架或展示板,使教師所預備讓學生接收的圖畫能一字全部排開,使學生能一目了然;亦或,當照片或圖片必需一次一

   次簡介時,每展示完的卡片或圖片必須暫先擱放於旁,以防學生無法專心於教師手上的圖片。

 

教學情境中教具的運用

示範教學之課程設計簡案

一.  科目 : 高中英語 

二.  單元 : 遠東高中英語第一冊第九課—Reading signs. 

三.  單元教學目標 : 1.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英文標誌.

                                 2.學會並活用本課的生字,片語及句型.

                                 3.學會過去完成式及過去進行式的使用

四.  教學方法 : 溝通式教學法,聽說教學法,直接教學法 

五.  教具 : 1.海報

         2.單字卡

         3.錄音帶

         4.錄音機

         5.活動設計單

         6.標誌圖

         7.巫婆帽 

六.  教學內容中的教具運用及其目標:

1.      問候:利用教具在課程開始時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藉著教具帶出今天上課內容的主題.

2.      分組:利用教具海報圖案實施分組,每個學生在分組的同時,除了能夠使學生團隊合作外,也能學習新的字彙.

3.      單字:利用單字卡來介紹單字,並可作為師生間問答互動的依據.

4.      聽力練習:利用播放事先錄製好的錄音帶和活動設計單,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練習聽力並將所聽到的內容填入空格中.

5.      認識標誌符號:利用設計好的標誌符號讓學生利用視覺效果來幫助記憶.

6.      設計活動:利用活動設計單,讓學生發揮想像力,創造自己的標誌符號.

 

結論

        經過以上的報告,相信大家對於教具運用與班級經營有了粗略的概念,其實教具運用不但能幫助教學,還能輔助教師的班級掌控,讓教師的教

學更容易事半功倍,所以教具運用是很重要的,也是每個教師都應學習的重要課程。

 

 

參考書目

何燊編著,<視聽教育輔助工具的製作與運用>,台北,台灣書店,六十九年四月五版。

Vasile, J Albert   Speak with Confidence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9 p 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