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紅旗標記作用


 撰稿者 謝曉青 謝味珍 曾基瑋

 

壹、前言

十月二十七日報章雜誌刊登一則消息:屏東縣立某高級中學在週會

公開頒發大黑旗給整潔、秩序最差的班級。這樣的手法令許多人士感到非常震驚與質疑,我們不禁要問:這種做法真的對班級經營有所助益嗎?真的能達到校方所說的「藉由團體約束,讓行為偏差學生產生榮譽感,激勵向上,以落實生活教育目的並提升校風」?因此此份報告本組即針對這項議題,從班級經營的角度來探討,看看教師及學生究竟會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整潔秩序比賽,以及教師在面對比賽時對學生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及立場。我們希望經由這份報告,能開啟你我對班級經營的另一面思考。

 

貳、整潔秩序比賽面面觀

一、何謂整潔秩序比賽

    「整潔秩序比賽」一詞相信你我都不陌生,甚至於是身為當今e世代族群的父母也耳熟能詳。對於這項競賽,套句老話「真是老掉牙了」!這是一個流傳台灣二、三十年的學校政策,也可說是跨越各年齡層的共同回憶,今天我們到各級學校訓導處皆可見到這樣一則〈整潔秩序比賽實施辦法〉:

為加強學生之生活教育,培養學生尊人重己、守秩序、愛

榮譽的高尚品德,同時養成學生整齊、清潔的生活習慣、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特制定本辦法,並實施之。

整潔秩序比賽在台灣教育界的誕生源由已難以查考,但能流傳至今我們不可否認的,此比賽的目的一直是教育人員乃至於社會大眾所期待學生做到的,也因此在「理念正確」、「思想純正」的大前提下,蕭規曹隨有何不對,既然是對的事情,我們何須再做改變呢?

    然而問題就出在這,當整潔秩序比賽呈現出令人滿意的效果,在這一切的背後難道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我們姑且不論各校的獎賞為何,或許是有紅旗(好)黑旗(壞)、優良及不佳的掛牌,諸如此類,但對於教師及學生,今天拿到黑旗的班級心裡做何感想?教師心裡又做何感受?整潔秩序比賽呈現出的又是怎麼樣的一種思想型態呢?是服從權威?是裝模作樣?或是得過且過?其公正性何在?不過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比賽,真能讓孩子在有所謂「社會縮影」的班級中培養健全的人格嗎?而身為一位教師,在不可改變現實教育體制及政策的處境下,又當如何經營一個被權威所評斷的班級?究竟面對學生,老師該怎麼做呢?

二、整潔秩序比賽的利與弊

(一)  整潔秩序比賽的好處

窗明几淨的課室、一群安靜自習的學生,相信這是師生們最希望達到的境界。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述所言不正符合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傳統嗎?在古代,學生一進學校,要先學會的不是識字而是學會灑掃,人們希望學生在其中懂得盡己之本,學習基本的出處進退。這樣的用心落實至當代的學校教育,我們隱約還可以感受到這樣的氛圍,且看看對於教室的整潔及秩序的要求也已經落實於各級學校中,學校透過競賽的形式不但可加強學生之生活教育,培養學生尊人重己、守秩序、愛榮譽的高尚品德,同時養成學生整齊、清潔的生活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在比賽中班級團結一致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同心協力換取優良成績,相信也是件很開心的事情。且藉由激發整班同學的榮譽心,相信行為偏失的學生在其中也會適時的矯正自己,不會犯錯。如此一來校園生活定是井然有序,學風優良。

(二)使用不當的弊端

    當人們一致讚揚整潔秩序比賽益處多多時,我們同時也聽到不同的聲音。我們都忘了,凡是任何比賽,只要有贏就有輸,今天孩子被師長稱讚,我們相信他的下一步會站的更穩,但是那些被評為不佳的班級呢?那群孩子被貼上標籤,這對孩子而言難道被批評為不好是教育所欲帶給他們的東西嗎?且撇開孩童心理的想法,試問:評分的公平性何在?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彼此的比較難道不會影響教學情緒嗎?到最後就如同一位國中老師所說的:「我看見班上的學生現在一看見評分的人來了,馬上裝一個樣子,他們在看人臉色啊!他們覺得有權者高高在上,要相信權威,不可以不遵從!我的學生竟然懂得要做假!」

    學生被貼上標籤他心裡做何感想?而服從權威是生存之道?這就是我們的教育?

 

參、探討師生在貼標籤後之心理

    針對「在周會中公開頒發大黑旗給生活常規不佳班級」來說,實施一個月來,有部分老師感到壓力很大,曾在導師會報提出質疑,並投書媒體指責學校違反人性化教育精神,尤其當眾頒發黑旗,塑造黑學生、黑老師形象,是以羞辱代替管教,讓學生的心理大受打擊。這名投書的老師還說,學校用這種連坐處罰方式,有違公平原則,教育工作不能因管理方便,而倒行逆施,尤其實施至今,大部分師生都有了「黑旗症候群」。雖然校方認為這只是落實生活教育的一種方式,希望老師專心班級經營,並強調這項辦法學校會再繼續辦下去(註一)。然而,這項舉動仍給予師生莫大的壓力,似乎是僵化了整潔秩序比賽的意義,使得學生以被動的方式去維持整潔與秩序,試問:如果今天沒有黑旗、沒有整潔秩序比賽,學生還會維持整潔秩序嗎?在其他公共場所能維持整潔秩序嗎?從現今中學生的行為來看,大部分似乎並未做到!

    在另一篇報導中,他班學生的心理反應令人匪夷所思。

「那是調皮搗蛋班級的專利,把我們也拖下水,好討厭哦……」、「我們要紅旗,不要黑旗……」、「得到黑旗的班級,理所當然,誰叫他們表現那麼差呢!」一名女學生還說,「黑旗是壞班的專利」,但也有拿到紅旗的學生認為,表現不好的班級,理所當然要拿到黑旗,否則老師也管不動,愛面子就要乖點,沒什麼不好(註二)。

這樣的教育方式,「製造」出類似這樣虛榮、輕蔑他人與自私自利的學生,不得不令人深思!

肆、因應之道

      現在的教育體制是由「校長   行政人員   老師   學生」這種由上到下的階層組成,而整潔秩序比賽只是學校拿來評量老師學生的好壞,有第一名的班級就一定有最後一名的班級,但這不代表最後一名的班級就不整潔、就沒有秩序,這樣的比賽到後來已失去了原意,變成了一種吹毛求疵的嚴格標準(註三)。

事實上,本組並不是否定整潔秩序比賽存在的意義,而是認為似乎不應用黑旗作為負增強,不應只有以「改善校風」為目的,重要的是應使學生了解整潔秩序比賽的意義,真正落實到生活之中。因此依據《教室裡的春天》,本組提供一些處理方式,以供參考:

一、鼓舞士氣:老師應先做好自我心理建設,在面對學生的失敗時,用鼓勵代替責罵,用以身作則代替處罰學生,如果老師本身就認定學生做不好,那麼怎麼可能把學生教好呢?教師的角色是支持性的,不是攻擊性(註四)。

二、和諧的溝通:即教師傳達的一種和諧與真誠的交談方式,此種訊息能切合學生對情境與自己的感覺(註五)。如此,學生才不會自卑,甚至一厥不振、自暴自棄。

三、實行一套積極果斷的制度:亦即假使學生比上一次的整潔秩序有進步老師可給予特別或團體的獎賞,譬如,稱讚或掌聲等精神方面的鼓勵(註六)。

四、更改標記:誠如本書所言,「標記作用使學生喪失能力」,本組認為不僅是導師,學校亦應以「協助」及「鼓勵」代替標記(註七)。而某些家長雖肯定此舉,但仍希望換個顏色,因為黑色代表「汙點」。而屏東縣教育局亦肯定校方辦學的用心,但揚善公堂,歸過於私室,是否可以改用其他方式,像勞動服務,一樣可以達到目的(註八)。

至於他班學生(尤其是領到紅旗的班級)那樣的心態,本組認為校方與導師皆應注意類似的反應,並教育輔導,否則可能造成惡性競爭抑或產生不良影響與風氣,這似乎有違整潔秩序比賽初始的意義。

  

伍、結語

    一項制度在制定之初,其原意通常是美善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沒有體察到該制度背後真正的教育意義,往往會失之流弊。就如同整潔秩序比賽也是,本意是要學生從競賽中,培養榮譽感、營造班級團結氣氛、養成愛整潔、守秩序的習慣,但若實施不當,則造成「標記」學生、傷害學生的後果。

原則上,本組還是贊成舉辦整潔秩序比賽的,但是最好不要「由於學校行政者太重視整潔、秩序的成效,逼的所有導師都把精力放在這裡。由於大家都盯的緊,班級常規普遍不差,但為了分出每週的排名,打分數的師生便必須吹毛求疵(註九)。」這種偏離本意的執行方式,而我們的確不贊同如報導中,過度標記學生的行為,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如此做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縱使行政人員用什麼樣堂皇的理由,來為這項措施裝飾,但這種標記學生的行為,著實已經對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上造成傷害,也有違班級經營、與學校管理原則,有關人員應多方考量並檢討其實施方式恰當與否。

整潔秩序比賽(或其他競賽)如果要發揮其設計初衷,必須要在教師及學生心理都正確、健全底下實施。首先,教師自己就要有所認知,切勿彼此暗中較勁,而把學生當成競爭工具。之後,又要適時輔導學生(尤其是成績不佳之班級),釐清競賽背後所要傳遞的教育意義,讓他們在一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外在環境下,培養其榮譽感、以及班級合作團結的氣氛,然後再將整潔和秩序的觀念內化在平常的言行舉止當中,如此,才是班級經營所期待的目標,也才是教育真正的涵義。

 

 

 

陸、註解

    註一:出自2001-10-27/聯合報第17版/屏東新聞

    註二:同註一

    註三:出自蕭蓉蓉,〈另類教育〉,《教育研究月刊》

    註四:C. M. Charles 著,金樹人編譯,《教室裡的春天》,頁47

    註五:同註四,頁113

    註六:同註四,頁202

    註七:同註四,頁117

    註八:同註一

    註九:同註三

 

柒、參考資料

1. 2001-10-27/聯合報/17版/屏東新聞

2. 蕭蓉蓉,〈另類教育〉,《教育研究月刊》

3. C. M. Charles 著,金樹人編譯,《教室裡的春天》,台北:張老師文化,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