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經營班級中師生良好互動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國文系93級 謝毓潔 林怡瑤 陳姿穎

 

前言:在談論如何營造班級中師生的良好互動之前,應先確立的是目前老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關係為何,因為這會牽涉到積極互動關係的營造能否成功之基本關鍵。本組將此分為兩部分討論,第一部份為老師對學生應有的態度,這種對學生能否釋出善意的溫和態度將是我們所著重的,也正以老師自身能消除對學生的敵意轉而釋出善意為基礎,才能談及經營良好互動的可能。第二部份為關於國中生心理及行為的數個探討,任何事物都是因為不了解才產生誤解,故必定得先了解他們在想甚麼,經由了解而傾聽,傾聽而後給予支持。融合這兩部分,自然就能為班級中蓬勃良好互動氣氛奠下穩固基礎。

談教室裡的敵意:當學生不遵從老師的意思時,老師的反應所含的敵意就越強。學生答錯了,老師也許解釋為這表示他的教學能力不夠,因此責罵學生、譏諷學生;學生行為不端,老師可能會解釋成這是對他不敬的表示。這類情緒有問題的老師在教室裡到處亂摔書和學生的作業,並且施以殘忍的體罰,他們對學生的情緒傷害,至為明顯。老師自身的身教如此,遑論口談的甚麼忠孝仁愛道德教化,實際上身教已傷害了言教。

        像大多數人一樣,許多老師專心注意別人的敵意,可是卻渾然不覺自己的敵意。在努力控制自己情緒的老師身上尤然。他們不知道憤怒是隱藏不了的,老師的怒氣對學生顯而易見,所以學生的反應是焦慮和敵意。表現於外的責罵,學生沒問題一定懂,而蒙上面紗的敵意像看不見的攻擊者,具有威脅效果,學生的反應是不喜歡老師。學生不能表現對老師的怒氣,所以學生通常把敵意隱忍於內。遇上有敵意的老師,學生會害怕上學,帶著悶悶不樂、容易生氣的心情回家,也可能會頭痛或胃痛,可知老師的敵意會對學生造成某種程度的精神壓力甚而會使身體出現不適的狀況。壓抑的敵意使學生心存報復,並且與人對立。學生雖然不能叫老師寫五百遍「我不能看不起我的學生」,可是仍然有許許多多輕易就辦得到的報復法,比如:專做老師不希望他做的事、老師訂的計畫一點兒也不合作、上課亂開玩笑、逗弄別的同學、丟紙團、逃學、破壞規矩……,這些常常是源於學生對老師的敵意。

老師想要減低學生的敵意,唯一的方法就是溶化自己的敵意。你記憶中有沒有這種事?班上一個同學格格笑,別的同學受了傳染,也格格笑起來,老師起初是不高興,後來變成大怒,全班都被訓了一頓。憤怒的威脅也許可以恢復秩序,可是學生心中的敵意卻增加了。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老師平心靜氣的讓哄堂的傻笑再笑個一分鐘。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了解他們偶爾需要一點樂趣。老師因此贏得了學生的接納。這時老師再說:「好,現在我們要回到書本上來了。」學生會樂意聽話得多。

對於知道如何使自己免於敵意的老師來說,教書是充實的經驗。他們和學生一樣,盼望去學校,避免帶著神經緊張、疲乏和頭痛回家。他們以激勵學生在學業和行為上求取進步為榮。最讓老師覺得欣慰的是,心中充滿對學生的愛,和學生回報給他們的愛,豐富了生活。但要注意的是,純粹只是寬容沒有用,如果寬容的老師沒有驅除自己的敵意和怒氣,那麼寬容也不能改善學生的行為不當。因此,如果學生不守規矩,老師一昧視而不見也不好,學生敵意未消,仍然會做出其他對立行為。化解敵意並不等於允許秩序混亂和暴力行為,老師應該運用各種管教法來維持秩序,並且保護自己和學生免於受傷害。從另一方面來看,老師的敵意減低了,混亂和暴力也會減少。等到敵意降到不會產生不良行為影響的程度,寬容就有助於往後良好互動的師生合作。

 

以下為第二部分,我們將針對國中生的心理,做幾個方面的探討:

 

一、課業方面:

    在報告開始前,首先先請各位回想一下,自己在國中階段的一些情景──放學前的打掃時間,學藝股長總是不畏辛勞的在黑板上抄寫今天的回家作業和明天要小考的科目範圍,然後同學們就開始哀聲嘆氣的抱怨:「唉為什麼有這麼多功課和考試?」甚至還和隔壁班同學比較誰的考試多,想要實踐謙讓的美德。──相信各位應該都曾經有過這樣埋怨的經驗吧!

    國中生其實很容易由上述抱怨課業太重行為,轉而產生排斥的心態,而身為一個教師,在課業上傳授知識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在面對學生心態上產生排斥感時,如果無法察覺並適時解決,只是一味的站在自己教師的立場要求學生符合要求,缺乏了和學生之間最基本的溝通,學生只會以意志消沉作為回應,這樣,如何達到教學目的?

    教師在面對學生對課業產生排斥感時,應該先試圖去了解箇中原因。學生之所以排斥,原則上是因為無法產生興趣,而無法產生興趣的原因,則往往來自於無法了解課程教材的內容,沒有追尋的動力和目標在背後促使。事實上,要知道課業有沒有引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很明顯的從成績上窺得,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的命中學生心裡的想法,但卻是最直接也最有效果的方式。教師如能有這樣的洞察能力,適時的和學生建立起溝通管道,了解學生對於課業上的疑惑、感受、想法,雙方做有效的溝通和互動,繼而付出關心和耐心解決學生的問題,如此,才是消弭學生對課業根深蒂固的排斥感的方法。

    教師在和學生建立溝通管道時,展現出來的態度十分重要,因為溝通時的互動結果是會同時影響雙方的。教師如以一種嚴肅、僵硬的態度面對學生,相對的學生便會以缺乏彈性、刻板的態度回應。教師應該要能讓學生清楚的感受到其認真態度,但所謂的認真,並不是指刻板、無趣,而是要讓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認真心態出發點為何,如此,才能真正收消弭學生排斥課業的成效。

    另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和學生的互動關係也是很重要的,而其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第一,教師必須先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最能夠引起學生的專注?學生要先能專心,教學才能有品質,教師可以藉由設計一套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來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也可以先和學生建立默契,要求學生在上課時給予回應,也是能收到學生專心上課效果的方法。第二,教師可以多利用輔助教材,例如科技化的投影機、power point和能符合課程需要的教具等,使學生產生新鮮感而間接吸引注意力,只是,教具是死的,教師是活的,如何適當運用教具就考驗教師的教學智慧了。

 

二、教師同理心:

    一般而言,一個教師在面對一個新的班級時,往往採取了先建立自我權威性的方式來面對學生,特別是在知識上權威性的建立,畢竟,身為一個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傳承知識,所以如果無法先得到學生在心理上的信服,那麼學生排斥教師的心態可想而知。然而,需注意的是,建立權威性有其應有的時間和方式。教師要同時得到學生的信服和信任,要建立權威感和同理心,而兩者之間能否平衡,就端看一個教師在教學上採取的態度為何了。

    我們形式上的求學時期相當長,一般來說,從幼稚園到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甚至到研究所,其中遇到的老師多到無法計數,其中,能在心裡留下深刻印象的(無論好還是不好)是什麼樣的老師?也許只是他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但是在學生的心裡卻留下一輩子無法抹滅的回憶。試想一下,產生這種情形的原因何在?其實,原因很簡單,只不過是因為一個「同理心」而已。

  所謂的同理心,其實就是立場同化。教室必須先做到和學生角度同化,才能夠建立所謂的溝通,才能夠營造所謂的互動。一個教師如果能夠真心的為學生設身處地的著想,了解學生在課業、家庭、同儕所感受到的感受,先和學生同化立場,讓學生打從心底相信教師的用心,這樣才能真正知道學生的問題何在,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要做到所謂的同理心,其實並不難,只是用心程度的多寡而已。例如,多傾聽學生抒發心裡的情緒感受,但須注意的是,不要和學生面對面,和他同方向產生共鳴的心理效果,甚至採取無所謂的態度,讓學生放鬆心情,自然無拘束的談他心裡真正的感受,這樣的傾聽動作才能找到學生問題的癥結點也才有意義。事實上,直接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好,有時候他們要的只不過是訴苦而已,做一個好的立場同化傾聽者對他們來說才是做重要的。

    另外,其實國中生在心智上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成熟了,他們已經從一個只順從聽話的懵懂孩子成熟到會自我辨識什麼是合乎現實的,這時,身為一個教師,要做的其實只是提供學生意見,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分析現實條件,留給學生多一點的判斷空間,對自己的生活參與意見,這樣他對自己才有責任感,才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不要小看一個微笑,因為受者因此認同鼓勵自己,或許他的一生就因為這一個微笑而產生了自我價值認知的意義。

 

而在「心理方面」的輔導可分為:. 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二. 人際關係的培養。以下即就此兩點加以說明。

 

一.    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點上最突出的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而成人感會增強少年的獨立意識。如他們漸漸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否則心理便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並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持異端,往往會提出過於激烈的批評之詞。但由於其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經常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或老師身上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因而產生獨立性和依賴性之間的矛盾。

 

那我們要如何去減低兩者之間的矛盾呢?教師在適當的和安全的範圍內逐漸允許孩子們得到某些自由,給予他們以信任。因為沒有足夠的信任感,他們在主動去做某種事情時,就會猶豫不決。當然在放手讓孩子去做事時,要根據孩子現有的水平,適當加以指導,而不是放任自流。其次,對自由應有所控制和約束。在任何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中,自由都是相對的,應與紀律統一起來。必須讓孩子知道,唯有遵守必要的紀律,才能得到更多的自由。

而假使面對青少年不合理的獨立自主要求,教師不應該是「暴君」、「獨裁者」,而應該是通情達理的。讓孩子們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願意青聽他們心聲的誠意,這樣才能增進他們的「獨立自主意識」。

 

二.    人際關係的培養

a.教孩子喜歡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很在乎同儕的看法,也喜歡與別人比較,教師要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世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肯定自己,自己必須先懂得欣賞自己,而更要的是要能發覺自己的缺點,彌補缺點,努力使自己更好。

 

b.做好人際關係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不要過分干涉,但可以和他們討論有關朋友的事,讓孩子自己評估、判斷何者可交,何者不可交。教師亦可以設計一些互動遊戲或團康活動來使班上每一個人的情感得以互相交流,這樣老師也可以在活動中去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及交友狀況,進而針對有人際關係問題的學生加以輔導,讓孩子知道只要他們能敞開心胸來接納每一個朋友,其實生活會更多采多姿的。

 

總結:

以上是我們小組針對「如何營造班級中師生良好互動」所提出的幾項策略。我們認為一位好的老師不僅是在課業上能提供學生最大的幫助,亦能在態度上釋出善意,給予學生完全的尊重及能時時傾聽他們的心聲,作為其精神上的支柱,當班上同學最好的「心靈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