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師生關係的正面導向--從畢業旅行談起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國文系92級 陳怡如 王耀賢 吳家樺

 

前 言

    一般人認為現代大學的校園關係是冷漠的,學生與老師之間更像是陌生人一般。除了知識上的授予外,平日亦少有交集。其實,大學校園中的活動多采多姿,不少活動對於師生關係是有正面的助益的,但成效實有賴老師與學生之間如何應用。針對於此,我們選擇以「畢業旅行」活動來探討,如何藉由這樣課外的活動來增進大學師生的關係。

淺談大學校園中的師生關係(佳樺)

一、談理想中的師生關係及其建立法則

中國人自古以來原有尊師重道的傳統,故師生之間的關係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就根深蒂固的建立在我們的心中。例如《說文解字》中提到的「上所施下所敬」,禮記學記篇提到的「長善而救其失」等皆說明了教師在教育中扮演的神聖角色。而除了單向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外,根據《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三民,民85)一書指出,理想的現代化師生關係應該包括下列幾項態度和精神 (學生和老師):

1. 如師亦友:老師放下身段,和學生以更平等的方式相處,不用絕對權威的方式命令學生。

2. 人本精神:由昔日的「教師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盡量了解學生需要,配合學生個別差異,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感受,而學生也應和老師有相對的互動與尊重,教師應教導學生如何相互配合,相互尊重。

3. 民主開放:教師不堅持高度權威,師生共同學習,使彼此的角色互動更有彈性。

4. 溫暖愉快:教師以「真誠」、「接納」和「同理心」對待學生,學生應以同樣的愛心回饋老師,使「師道」精神得以展現。

5. 和諧溝通:師生間不是「支配─服從」的關係,而是雙向的良性溝通,彼此相互真誠對待,交換意見和想法,若發生衝突,也能經由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平解決。

    而究竟這樣的理想要如何達成呢?除了學生的努力配合與學習外,教師應可學習藉由多關心學生,注意隨時配合學生的個別差異,多了解學生之間的次級文化,盡量參與學生的課內外活動,安排與學生個別談話來增進自己與學生的互動,進入到學生的團體生活之中,進一步讓學生接納自己。而在溝通技巧上,教師可學習向學生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同時亦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感受,接納學生的意見和不滿的態度,塑造輕鬆的氣氛使學生能與老師自在交談,利用各種可以溝通的管道和學生長期互動。這樣的態度和精神雖然只是一種理想的預設,但對於我們如今要談的大學師生互動卻是一個良好的典範,基於大學生的身心皆較一般中學生成熟,在人際溝通與尊重的態度上特別能夠和老師產生好的互動關係。

 

二、大學教師的角色與功能

接下來我們就來盡一步了解在大學中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就一般人所理解,大學教師的角色比較多面性,而且其深度性往往是其他行業中的工作人員所難以理解比較的。尤其是現今的大學教育精神微弱不振,關心學生的大學教師在大學校園中以日趨減少,師生關係往往只變成老師單向的傳道授業,互動減少,自然多了許多令人不自在的疏離感。

    其實自19世紀末到今天,大學教師的職責偏向作研究,但雖然教授們多半以學者為目標,卻仍須身兼教師的職責來教導大學生。因此,這種以「研究者」為重的趨勢常有凌駕掩蓋教師角色的現象,甚而往往我們談起大學裡的教師,還是多半以記得他們的研究領域或專業的角色為主,這是和國高中老師有角色差異的地方。學者麥克奇(W. J. McKeachie) 等曾經歸納大學教師的六項主要角色:

1. 學問上的專家:這點就是身為教師傳道授業本身的義務,大學教師須在它的學術領域上做好學問上的準備,並將教材作有系統的歸納與整理,載客堂上運用好的表達技巧極有小的教學技巧來進行教學。

2. 學習的引導者:例如指定學生預習進度,作業範圍,及考試重點,並做好一套評量的標準,引導學生有階段的學習。好的教師須具備豐富的班級經營技巧和經驗,以期能給予學生最佳的引導教學,這是大學教師終比較缺乏的一個重要角色扮演,有許多教師知識豐富,卻不知道如何引導學生對學科產生學習的興趣或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樂趣和自信。

3. 社會化的助成者:大學是進入社會的前哨站,大學學生是一群正在為未來的社會作準備的年輕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特別需要教師為他們解答社會生活上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與婚姻問題,以及生涯規劃的路線之可行性等等,因此身為大學教師在這方面其實是扮演著比較特殊且重要的角色。

4. 成長的輔助者:大學生正面臨成年的轉型期,常常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有時情緒的控制不當甚而嚴重影響課業與人際交往。因此身為大學教師應該熱心的從旁給予引導,支持和輔助,協助青年發揮自己的潛力,建立自信,適當的處理並解決問題。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大學教師在此項功能上的發揮並不完全,教師需透過學習一些適當程度的輔導技巧才能有效達成這些任務。

5. 價值的統合者:大學時代的學生容易因為心儀並愛戴某些老師而盲目將之當作理想實現的榜樣,這時教師並不能迎合學生不合理的想法或理念,而需透過教育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肯定自我價值並定好自己認同的理想和目標,他們不會引導學生迷失自我而走上歧途,老師一直是一個啟迪者,詮釋者,導正者和理想行為目標的統合者。

6. 人格的陶冶者:大學教師對於青年學生的教導其實有很多時候並不是在課業上,反而是在學生的次文化上,如社團,愛情,人際相處等等問題,甚至是青年人的思考模式在理想與現實間徘徊等等問題。藉由師生間坦誠交心的心靈分享,讓學生了解到老師真切無私的關愛之情,領略老師所走過的經驗世界,老師的教育在這樣的過程中滋長著學生的人格,耳濡目染之下進而發展出一套屬於學生自己的生活模式與藝術。因此大學教師在這個角色扮演上特別重要,而這也展現出身為知識分子的大學教師內在之涵養與風範。

 

三、影響大學生活中師生互動關係的因素

大學生活中的師生互動關係究竟應該呈現出怎樣的一種狀態呢?其實師生之所以要互動,目的期望使師生之間關係更親密,更連結,教師教學更具成效。大學生與老師在年齡隔閡上不若其他老師與國高中生,再身心成熟度上亦較相近,因此大學生和大學教師在互動關係上有許多層面是比較不同的。基於此,我們就必須來探討影響大學教育中師生關係互動的因素,以期能掌控著些變因,發掘師生間關係的盲點,或有效掌握能促成和諧關係的因素,進而發展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如同我們這次主題所探討的師生關係之目的一樣。

影響師生關係互動的因素可區分成教師、學生、環境和溝通方法四種來探討:

第一,在教師方面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教師不應該再沉溺於傳統和教師權威中不自覺,必須要改變自己教學的態度和方法。除此之外,教師的人格特質和專業能力也備受考驗,教師須塑造個人的教學風格和特質,並藉由教學的過程有效的運用教學技巧贏得學生對自己專業知能的尊敬和佩服,再輔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心得,熟知學生最常發生的狀況,進而培養處理事件發生的純熟度。當然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也是影響師生互動的因素之一,教師須適度調整自己對待不同學生的情緒和表現,多了解學生的背景,培養和學生的情感,盡量建立「亦師亦友」的這種理想師生關係狀態。

第二,就學生而言,學生是師生互動的重要角色之一,故學生的行為和態度也是影響師生互動的因素之一。首先是學生的知覺與回憶,教師可藉由觀察學生的反應得知其對訊息的接收是採取負面態度對待或正面態度接受。由此也可觀察出師生互動的問題所在。另外,老師對學生有期望,學生自然也對老師有期待,學生的期待往往顯示在老師是否對學生有關心注意和讚賞等行為以及對老師此種行為的滿足程度。一個互動不良的例子是:如果學生的期望落空而老師沒有適時發現加以輔導,則學生有可能出現一些負面的情緒或行為。此外,比較特殊的是學生的生長環境塑造他獨特的習慣、行為甚至是態度語價值觀,這些態度和行為很有可能也是影響他的學習動機和與老師互動之意願的主要因素。如果擴大成整個班級形成班級性團體性的社會或生理需求,則更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重大原因。

第三,環境因素。諸如座位的安排和學習環境的設計都會影響的學生與老師間的互動與學習。舉例來說,安排課外活動如教學參觀,畢業旅行,舞會,班級烤肉等常會帶給師生新的刺激與挑戰,可以是個提供重新調整師生關係,培養師生默契的好機會。另外班級的風氣亦是老師要和學生互動良好時必須要考量的因素。

第四,溝通方法。這點也是著重在「主動者─老師」身上,如上所說,理想的良好師生關係有賴教師學習良好的溝通技巧,以雙向的溝通關係取代「支配與服從」的溝通方式,會成為改善師生互動的最大因素。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知能,也要也足夠的EQ創造互動的機會,巧妙運運各種溝通管道,藉由溝通來了解學生,接近學生。

對畢業旅行應有的了解(怡如)

一、畢業旅行的意義:

杜威說:「生活即教育。」主張透過活動,可以讓學生達到學習的目的。然而,教育不只是知識上的傳授,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應對進退、待人處世等一切的學習。透過校外活動的舉辦,不但可以作為課外的娛樂活動,它亦是教學活動的一種。不但能藉機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之外,還能改善班級氣氛與增進師生關係進而促進教學及學習的效果。以大學生而言,「畢業旅行」往往是在其大學生活中最盛大也最難忘的一次活動。一般人認為,畢業旅行僅不過是單純的旅遊活動而已。事實上,它隸屬於教學活動的一部份,為教學活動中班級團體活動的一種。此種在班級團體中進行的康樂活動,往往能製造團體歡樂的氣氛,解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距離感。故其價值及定義實不能與一般的旅遊活動相提論之。

 

二、畢業旅行的價值:

一般而言,畢業旅行雖然是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份,其娛樂輕鬆的性質很高,但是亦有其教育價值存在。關於畢業旅行的價值,分述如下:

 

1. 畢業旅行活動,能促進師生及學生彼此之間創造歡樂的學習經驗。在活動之中,由彼此的互動去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主動關懷,也讓師生和學生彼此之間更深入的認識、接觸,建立師生之間良好的關係。在活動中,是老師放下平日教學身段融入學生群中的最好機會。師生關係良好,自然有助於教學氣氛的提升,寓教於樂,讓師生在一個快樂的環境中教學與學習。

 

2. 提供學生統整應用既有的知識與技能的機會。在參加畢業旅行的過程中,會有參觀不同地方的活動,藉由這些參觀活動,可以印證平日之所學,更能增加經驗,促進其經驗改造。

 

3. 培養熱烈參與、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畢業旅行活動的舉辦,可以促進學生發揮社會化的工作態度,也可以藉此訓練一些團體該有的認知理念實行。從先前的旅行事項的工作分配、行程規劃、活動企畫……等等,都可以幫助即將踏入社會工作的「半新鮮人」一個很不一樣的先前體驗活動。除了透過這些互動的過程來激發每個人自我的團體意識外,也可訓練發揮合作互助及領導的精神與才能,培養出對該團體的一種凝聚力量。

 

4. 讓學生有發洩本性、抑制衝動的機會。因為在大學校園中,很多學生往往有極大的壓力存在,不管是課業上、社團中、人際上……等各方面,心中常常有很大的壓抑。但是透過畢業旅行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的心理壓力頓減,身心在此時此刻都可以得到舒展。

 

5. 現今的青少年對休閒觀念並不十分正確,甚至認為玩樂就是休閒。在這休閒生活日漸普及的今日,建立青少年正確的休閒觀念及態度是刻不容緩的。透過畢業旅行活動的舉行,可以使學生養成正當的休閒態度和技能,並能滿足學生身心發展上的需求,這也是畢業旅行活動的重要價值之一。

 

 

三、畢業旅行的類型:

1.路線型態:

現今社會發達,生活水準亦提升,休閒娛樂活動的型態也顯得多樣化。就一般大學生所舉辦的畢業旅行活動類型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1)國內線:

1 環島五日遊。

2 花東之旅+綠島行。

3 墾丁風情+綠島行。

4 金門三日遊。

5 澎湖五日遊。

6 其他路線(縱貫公路之旅、班級自訂)。

 

2)國外線:

1 泰國五日遊。

2 馬來西亞五日遊。

3 東南亞島嶼快樂行。

4 香港三日遊。

5 其他路線。

 

2.活動天數與時間:

      多半都會配合所選取的路線來決定。一般來說,國外線多半會五天到七天為主,而國內線則是有三天到七天不等的選擇。所舉行的時間有時也會配合學生的習慣,多半都是在暑假舉行居多,一般的學生也多在此時較有空閒可以參與旅行活動。

 

3.活動費用:

      依照所選擇的路線、天數、活動、住宿品質、旺季與否,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價位。有時還會有旅行社的特價專案,或是參加的人數多寡,都會影響到費用的高低。一般來說,多半是八千元到一萬兩千元的價錢,而這個價格也是較大家能夠接受的。許多大學生為了怕價錢太高而無法參加旅行,多半都會有存「畢旅基金」的習慣,這不但是為了能出去玩做準備,也是為了怕自己能夠承擔出去的的負荷。

 

4.活動內容:

      配合路線的規劃,活動也按照可能的景點來安排。一般而言,參加國外線的東南亞團者,多半以水上活動居多。有時,這些活動還會成為當地的代表活動,成為必備之行。例如:泰國之旅中一定會有人妖秀的安排;島嶼國家的旅行則是一定會有托曳傘、香蕉船……等活動。在國內線方面,目前則為了講求多元,刺激人氣之故,活動也是五花八門,有兼含參觀的知性之旅,也有動態的刺激活動,如漆彈、水上活動……等皆是。

 

四、畢業旅行活動的建議及原則:

    雖然,大學生的行為能力遠比一般國、高中生來說更加成熟,自制能力也較強許多。但是,出門在外,為了避免樂極生悲之遺憾,對於畢業旅行的規劃及準備,都務必要求完備及圓滿。以下有幾點建議及原則,茲分述如下:

 

1.      先確立活動的目的及預期的效果。畢業旅行的舉行,無非是希望能在某一求學階段結束前,能夠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因此,身為主辦的同學,必須先徵得同學參加的意願,倘若大家都興致缺缺,參加的意願不高,就不要勉強成行,以免造成不愉快的經驗。

 

2.      要考慮適當的活動對象、場地、天氣……等等因素。特別是旅行社、旅行路線、團體保險、契約簽訂等相關事項,可以請教有經驗的師長或學長姊,提供相關的資料或訊息。或是利用「戶外活動檢核表」來檢查,以確保事情的周全性。(詳細資料可以從http://stuaff.ncue.edu.tw/main.htm來查詢)

 

3.      以群體安全為主要的考慮因素,一切皆以群體的活動安全作著想。有時許多人會因為心情一時過於興奮,或是為了讓自己能夠留下用生難忘的經驗。在畢業旅行時做出一些過度的行為,有時因為自己的不小心,很容易產生樂極生悲之事,而造成永遠的遺憾。所以,在規劃活動及實行活動時,群體安全的考量應當為第一優先。可以利用「安全編組」的方式,以人數少,共識多的人員為原則,活動時均結伴而行,皆能增加活動的安全保障。

 

問卷調查分析(耀賢)

實行本問卷(請見附表一),主要是在調查畢業旅行是否會對師生關係產生正面影響,本問卷共對不同學院發出120份,回收86份,其中約略分為兩大族群,a.沒有參加畢業旅行以及老師未跟隊參加畢旅者;b.老師跟同學皆有參與畢旅者。主要分成這兩大族群,是為了探討老師在畢旅中是否有增進師生感情。

以下即就題號分析本問卷之趨向:

雙方共同項目在於前八項,從第九項開始即將老師未能參與畢業旅行或同學沒能參加者,採不列入記錄。

1. 只有少數問卷呈現師生應各自獨立或極度親暱,絕大多數認為老師應該積極參加學生舉辦的活動,並且應對學生適時表達關心,尤其是在有問題時能去找老師,以尋求幫助,就此而言同學們認為老師應該是一個輔導者,並且對我們大學生活也是有影響者。

2. 承上題結果而言,同學們約有3/4認為畢業旅行應該要有老師陪同。

3. 同樣的,如果是身為畢業旅行的籌辦人也有五成會去尋找老師參加畢業旅行。

4. 邀請老師參與的考慮因素,主要在於增進師生感情,並有少數認為這樣才有明確的負責人;同時不願邀請老師參加者,主要是顧慮到玩得不盡興,害怕老師在場會帶不起氣氛,大家會因為老師而放不開。

5. 至於要邀請老師跟隨著去旅行者,則取決於包括禮貌因素以及與老師感情的深淺,同時也是需要帶隊老師,並且也會思量到活動適合老師的程度。

6. 如果今天角色互換,同學成為老師,會參加自己學生的畢業旅行者,與不參加者呈現接近狀態。

7. 承上題,參不參加的原因多在於學生是否有邀請以及跟學生的互動關係。

8. 正因為同學大都希望老師能參加畢業旅行,所以沒有參加畢業旅行者以及畢旅當中沒有老師陪同者,多數認為師生關係沒有改變,比項是熟悉的陌生人,或許知道彼此的存在,但就是沒有太多的交集;反觀老師陪同參與者,師生關係有較好的發展,變得比較熟悉,甚至融洽。

以下則為老師有參與畢業旅行而同學也有參與者的回答:

9至12題.有老師參加畢業旅行者,全部都是在國內,而行程則在五天上下。

13.在畢業旅行前覺得整個班級已經跟老師很熟悉不到百分之五,兩成五覺得還不錯,有七成認為沒有什麼互動,跟老師不熟,甚至是陌生人。

14.因此就個人而言,每個人所得到的結論,就如上一題所呈現的數字一樣。

15.而多數同學認為在行前的活動,能增進師生關係建立,包括行前會、活動準備資料提供與分享等;但仍有近百分之十的同學,仍然認為畢旅前並沒有任何活動增進了師生關係。

16.而在畢旅途中,多數同學認為照相活動與動態活動(如:水上活動、遊樂設施)確實能使師生多接觸並增進師生關係。

17.而在畢旅之後,同學更能在討論照片,以及討論畢旅趣事時,建立更良好的師生關係。

18.因此,有老師一同參加畢旅之後,同學們大都認為師生關係確實能有所增加。

     根據本問卷的結果,同學不論是否有參與畢業旅行的人,都仍認為老師最好能參加畢業旅行,而且就算自己若成為老師,也會願意參與畢業旅行,可見大家都認為畢業旅行,是一個對班級與老師之間,有極大幫助的活動。

      尤其是在行程結束後,在那幾天的日夜相處中,大家所共同擁有的回憶,是那麼令人難忘,讓人一再去回味;如果,老師能夠在這之間帶出氣氛來,我相信同學會更喜愛老師,而師生之間,也比較不那麼陌生。在返家的時間裡,大家都是抱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因為那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大家相處,一同嬉戲、怒罵、拍照,就是希望能在大學最後一年留下完美的句點,而如果有老師的參與,相信會增添更多燦爛的火花;在完成本問卷分析後,這項論點更能成立。

      其實,學生不論辦什麼班級都希望老師能來參加,尤其是在大學裡,或許我們已經成人了,已經獨立了,但是仍然希望有個長者,能參與我們大學的生活,讓班級能在老師的影響與號召之下,更加融洽。

 

結 論

    其實大學班級經營之道,主要是掌控在學生身上,老師很少主動干預到學生的活動,但是每個同學都還是希望老師能參與班級活動,小到面談,大至畢業旅行。希望能藉活動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減低師生的隔閡,也許在活動之間的對談,能開啟何些溝通的管道,學生能得到想要的自主權與獨立感,老師也在不干涉學生的前提下,參與了學生的大學生涯。也許,大學老師不再像中小學老師一樣,跟我們很親暱,但是他們是學習上的引導者、成長的輔助者,更是我們社會化的助成者,人生有許多的階段,每個階段的老師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藉著探討大學畢業旅行是否能為師生關係產生正面導向,讓我們發現到,在這一段沒有課業,隨心所欲玩耍、放鬆心情,讓師生能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下,舒服的在一起,或許是朋友的成分比師生多一點,讓我們能多點接觸,相互幫助,不僅是同學之間,能夠有一段美好難忘的回憶,老師更是這段記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同享受團體的生活,在有規劃的假期中,快快樂樂的出遊,平平安安的回家。

       根據本次的問卷分析中,更能印證上述的理論,大學師生的關係能夠藉著畢業旅行,更上一層樓,不論是旅行中的活動,或是日後的分享,都能達到和諧溝通與團隊合作學習的目的,而這些成果就隱藏在旅程裡,顯現在日後的班級同學與老師之間,老師能夠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讓同學理解到人生的道理……互助合作;更能加強彼此間的了解,讓日後的相處多一項默契,也多一個回憶。

 

 

參考書目

1.《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陳奎喜、單文經、黃德祥著,三民書局,民國85年11月初版

2.《良師亦友─大學院校導師手冊》張雪梅主編,張老師出版社,民國82年6月初版

3.《學習與成長(八)》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印行  民國85年7月初版

4.《學習與成長(四)》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印行  民國82年8月初版

5.《時雨春風》           蘇清守主編    張老師出版社  民國82年6月初版

6.《春風化雨》         周麗玉主編      張老師出版社  民國82年6月初版

 

 

附件一:

問卷調查表

 親愛的同學您好:

    這是一份想了解「畢業旅行」與「師生關係」的問卷調查表。請您花幾分鐘的時間,填寫下列的問題。你的寶貴意見,將作為我們報告的重要資料。謝謝您的合作!

 一、基本資料:

1. 你的學院是:□ 文學院    教育學院    理學院    工商學院

              □其他學院。

2. 你的性別是:□ 男    女。

二、    題:

1. 請問你是否有參加畢業旅行:□ 是 □ 否(請接第12題回答)

2. 請問你的畢業旅行地點是:□ 國內  □ 國外

3. 請問你的畢業旅行天數是:□ 三天以內  □三天到五天   □五天到七天             □ 七天以上

4. 請問是否有老師參加此次的畢業旅行:□ 有   □ 無

5. 參加畢業旅行前,班上與老師的互動關係如何?

      □ 極為融洽,像一家人一樣     還不錯,有點黏也不會太黏

     □ 跟老師很不熟,像最熟悉的陌生人 □ 普普通通,沒什麼互動關係

6. 參加畢業旅行前,你與老師的互動關係如何?

      □ 極為融洽,像一家人一樣     還不錯,有點黏也不會太黏

    跟老師很不熟,像最熟悉的陌生人 □ 普普通通,沒什麼互動關係

7. 參加畢業旅行前,有那些活動可以幫助你們師生關係的建立?

    行前會  □ 決定旅行的時間、地點  □ 活動的準備

    資料的提供與分享

8. 就此次的畢業旅行而言,你所參加的活動中,有那些活動對於你們師生關係是有增進的幫助? 

    晚會活動    照相活動    唱卡拉OK □ 餐飲時間

    逛街、買名產或紀念品  □ 動態活動(如:水上活動、遊樂設施)

    一般參觀的活動。

9. 參加畢業旅行後,班上與老師的互動關係變化如何?

    變得更融洽了  □ 沒什麼改變  □ 變得比較熟悉了 

    變得更不熟    □ 變成仇人或更厭惡他

10. 參加畢業旅行後,你與老師的互動關係變化如何?

    變得更融洽了  □ 沒什麼改變  □ 變得比較熟悉了 

□ 變得更不熟    □ 變成仇人或更厭惡他

11. 參加畢業旅行後,有那些活動幫助你們師生關係的建立?

    看照片  □ 討論畢旅趣事,並分享心得 □ 共享名產

    紀念品互贈  □ 看V8影片 

12.  你認為畢業旅行需要有老師的參與嗎?

     □ 需要  □ 不需要

13. 承上題,影響需要老師參與與否的原因為何?(可複選)

    增加師生情感  □ 有明確的負責人 □ 玩得不盡興

    帶不起氣氛    □其他____________

14. 如果你是畢業旅行的負責人,你會邀請老師參加畢業旅行嗎?

      □ 會   □ 不會

15. 承上題,影響邀請老師參加與否的原因為何?(可複選)

    跟老師的交情深淺  □ 活動適合老師的程度  □ 同學需要

    基於基本禮貌  □ 湊人數  □ 需要有帶隊老師 □ 安全考量

    其他­­­________

16. 如果你是老師,你會參加學生的畢業旅行嗎?

    □ 會  □ 不會

17. 承上題,影響你會不會參加學生畢業旅行的原因為何?(可複選)

    與學生的互動關係  □ 職責需要  □ 活動性質內容

    湊人數  □ 學生要求或邀請

18. 就大學生而言,你認為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應該是怎麼樣的模式?

    各自獨立,不干涉對方  □ 哥倆好,姐妹淘

    老師應該積極參與學生所舉辦的活動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關係(適時表達關心)

    老師對學生完全開放,學生只要有問題都可以找他

    根本不需要發展師生互動的關係